健康教育
健康教育
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宣传资料
2012-11-19 00:00  

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野鼠类为主要传染源。临床具有发热、出血、肾损害三大主征和五期经过。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,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。

一、病因

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RNA型。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或螨虫叮咬侵入人体感染发病。每年10月~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,5~7月时出现小高峰流行。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,多为野外作业者。

二、临床表现

潜伏期7~46天,一般为2周左右。典型病例可有五期经过,即发热期、低血压休克期、少尿期、多尿期和恢复期。轻症患者早期酷似感冒,极易被忽视。重症可有二期或三期交叉重叠。典型症状为“三红”(颜面、颈部、前胸皮肤充血潮红),“三痛”(头痛、腰痛及眼眶痛)。热退病重为本病特征。

三、诊断

(1)流行病学资料:近两月内到过疫区,有野外作业、留宿并与鼠类接触史。

(2)临床特点:有“三痛”、“三红”、肾脏损害的表现及五期经过。

(3)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,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高,淋巴细胞增多,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,血小板数下降。尿常规示尿中出现蛋白,且迅速增多,有红细胞、管型或膜状物。

确诊依据:经血或尿检测到EHF病毒抗原;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(间隔一周)。

四、治疗

本病以综合疗法为主,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,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。“三早一就"是本病治疗原则,即早发现,早休息,早治疗和就近治疗。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三关(休克,肾衰竭和出血)。

(1)发热期: 治疗关键是抗病毒。抗病毒治疗以利巴韦林为主,发热期不过,抗病毒治疗不停止。慎用退热发汗药,以免出汗过多造成体液丢失,加重或诱发低血压休克。

(2)低血压休克期: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,纠正酸中毒,改善微循环。

(3)少尿期:治疗原则:稳定内环境、促进利尿、扩张肾血管、降低高血压、导泻、透析。

(4)多尿期: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原则同少尿期,多尿后期维持水、电平衡,防止继发感染。

(5)恢复期:应注意休息,增加营养,逐渐恢复正常工作。

五、预防

(1)管理传染源: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搞好环境卫生,铲除鼠类栖息场所。在本病流行前1-2个月进行集中灭鼠活动,加强公共场所尤其是食堂、宿舍、教室的防鼠灭鼠工作。个人留宿野外也要注意防鼠。

(2)保护易感人群:大力开展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,不吃不洁食物,不到草地上嬉戏玩耍。注意劳动卫生和安全。身体裸露部位涂擦防虫液,防止螨虫叮咬。伤口要及时正确处理。提高自我防病意识,在出血热高发期出现发热、不适、类似感冒症状时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。

(3)按季节及时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,可以取得很好的保护作用。

卫生所

关闭窗口